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李未院士:任清华兼职教授的几点感想

2017-06-22 李未 计算机教育

李未院士在做报告


特  稿

非常感谢清华聘我做兼职教授,为我创造了一个走进清华,近距离考察、学习的机会。

2017 年是我第三次参加这个兼职教授座谈会。任职3 年来,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和实地考察,我感觉清华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是在招生方面。清华学生的入学标准非常高,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各省市前200 名。这些优秀的学生不仅完全掌握了中学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极佳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这就为接下来的大学阶段各个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本科教学方面。大家知道,本科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基础课,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知识的精华。清华十分重视基础课教学,除了自身原有的高质量师资外,还从世界各地聘请很多一流大学的教授来讲授本科课程,确保了基础课的教学水平。随着MOOC 网上课程的出现,学生还可通过自学提高水平,通过MOOC 网上课堂和世界级名师进行视频交流,博采众家之长。这样一来,清华本科生的水平就可以与美国、欧洲知名大学的学生相媲美,甚至比他们更高。这为学生的近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

三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清华十分注意将顺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学校精心挑选了品学兼优、具有战略头脑和组织能力的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申请各种重点项目、重大基金和重大战略专项,再与研究生组成课题组、项目组,让这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为祖国战略需求服务的技能和本领,这样既培养了最优秀的领军人才,又完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我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7 年,那期间花了一点力气去思考如何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办好高校的问题。按我的经验,以上三点是我国高校最应重视的,而清华都做得很好,堪称楷模。

在担任清华兼职教授的3 年里,我还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一个高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学生,拥有他们,学校就拥有了一支最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生不息的科技创新军团。

清华每年录取大约3 600 名本科生、5 000 名硕士生、2 700 名博士生,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超过3万人(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newthu_cnt/about/about-6.html)。这些学生在本科时期都是最优秀的人才,在人生最宝贵的22~28 岁期间,他们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就是完成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项目。这样的科研活动就意味着科技创造。每个历史阶段都会出现一批著名企业,但随着科技发展、世事变迁,这样的公司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学生组成的创新军团则是永远不老的常青树。这也是教育和企业的不同,世界上不管多么显赫的公司总有老化的一天,而高校的学生则是永远年轻、热情,永远充满创新精神的。我认为这就是清华的财富,也是清华成功的根本。

他们毕业时,都已成长为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知识的优秀青年学者。其中有一部分人会留校,就可以申请国家重大前沿项目和课题,加入到清华的传帮带过程中,与老教师们一起继续培养优秀的学生。最优秀的导师加上最优秀的研究生,只要是这种组合,就可抓住重大科研课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努力,取得尖端的重大科研成果。

由清华我还联想到其他高校。其实,任何高校都具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创新军团,这是每一所高校的财富,值得大家重视。


个人简介

李未,男,1943 年生,北京市人,计算机专家。1966 年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在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1979 年至1983 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获计算机博士学位。1986 年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199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 年至2009 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2—2009 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曾任第10和11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更多精彩点击查看:

【校长专访】互联网+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驱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温涛校长专访

【目录】2017年第6期

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混合式教学试点项目暨优秀论文评选的通知

《计算机教育》征文通知

【思维碰撞】MOOC 与高校计算机教育(下)

“校长专访系列”集锦

【目录】《计算机教育》2017年第5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2017年第4期


计算机教育一个有用的公众号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